2017年楼市或将全面收紧 是否置业好时机?

焦点网友99001092438 2017-02-27 08:51:2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对于有刚性需求的置业人,当前的楼市调整期就是置业的好时机。

     例行猜房价几乎是每年楼市的开年大戏,今年也不例外。随着楼市3月的到来,“例行猜”已上线。但是不得不说,大概此前数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已经透支人类对于这个行业的所有想象力,涨或跌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流派。

     但是既是开年大戏,不参与一下似乎总有些许遗憾。今年最广为流传的猜想便是这2017年楼市或将全面收紧。

     若说这房地产的政策可真是老太婆的裹脚布,不过在此我们且长话短说,一句话概括2016年的楼市政策变迁——年初宽松,年中因城施策,年尾集中收紧。

     2016政策频变搅楼市:始于年初的宽松 终于第四季度的全面收紧

     若说这2016年确实不愧为“调控大年”。从年初的全国范围内的降首付、去库存,到第四季度席卷各地的限购限贷以及严厉的楼市监管。可以这样说2016年的楼市经历了最惊心动魄的反转。不仅如此,土地市场也开启虐心路程:7090重回市场,限房价竞地价出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发力……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重点提一句这席卷全国的“9.30”新政,此新政也是楼市走向全面收紧的开始,也是2017年猜测楼市趋紧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这新政颁布之后成效也甚是明显。

     如何就说这“9.30”新政成效明显呢?根据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新政颁布的一个月后部分热点城市成交量出现大幅下滑,对一二线城市房价的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截止今日,各地楼市仍然在“9.30”新政“笼罩”之下。这便是预言2017年楼市将收紧的最初原因了。

     “京八条”新政影响市场 购房者持观望态度需求减少

     图:2016年1月-2017年1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套数走势

     从图表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政策前后的北京房价的变化,2017年1月环比2016年1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环比负增长,成交量下跌37.7%。

     受“京八条”新政影响,北京新房市场却已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新政后,众多购房人由恐慌转为观望,市场需求大幅减少。

     在楼市政策收紧的持续影响和传统春节假期等因素的作用下,1月份,北京新房市场明显遇冷,交易量出现继续下滑,各类住宅交易量均陷入低谷。

     据搜狐焦点网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1月北京新建商品房共计成交3960套,环比上月下跌54.1%,同比去年下跌36%。然而,成交均价却并未见明显下降,同比去年反而上涨了43.4%。

     2017收紧信号频传:楼市政策稳字当头 

     2017年预言楼市将全面收紧则是基于信贷的收紧。先是央行的“变相加息”再到谣传的贷款年限的缩短,种种迹象似乎都在传达收紧的信号。

     不过呢,楼市向来如风——不可捉摸,哪能让人轻易预言呢?目前来说,抛却浮夸也只剩下一句——2017楼市政策稳字当头。

     楼市政策收紧居民购房意愿不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一次调查报告显示,对于2017年房价,50.1%的局面预期“基本不变”;准备出手购房的仅为20.1%。如此看,似乎今年楼市不会太乐观。

     当然了,比起意愿购房力似乎更为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7亿人,众所周知,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城镇化率的提高带动了城镇适龄人口的增加,从而支撑楼市,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远远不足以支撑其购买力。

     2017楼市调控期是否是置业的好时机?

     2017年或将全面收紧,处在当前的楼市调控期,受出手情绪不高的影响。有刚性购房需求的人何时买房较佳呢?

     对于有刚性需求的置业人,当前的楼市调整期就是置业的好时机。

     因为,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两大年一小年。两年上涨期,一年调整期。当前房价增速已步入放缓阶段,按照12个月左右的调整周期,预计2017年底、2018年初房价可能将结束本轮调整阶段,步入重新上涨阶段。

     另一方面,根据显示,2016年全国楼市销售金额高达12万亿,销售面积15亿平米。可以说去年一年全国楼市去库存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商品房存量不断下滑,截止2016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存量面积仅为6.9亿平米。

     在“9.30新政”后市场信心受到明显打压,开放商为了防范风险,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也出现下滑。

     宽松楼市政策已经完成了“去库存”的任务。此时出现热点城市楼市泡沫化渐显,价值偏离使用价值;且利率地位运行,资产荒将不断推高房价。面对当前的稳定时期,刚需人群看上合适的就可以入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